MBA | 非常有趣的5個著名管理學定律,你知道嗎?
正文
管理學中有很多著名的原則和定律,比如說“二八定律”“木桶原理”“馬太效應”“彼得原理”刻板效應”,這一些基本都是小伙伴們比較了解的的,現在和小伙伴們講一講管理學的5個著名定律。
1.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立即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理論”是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假如有的人打壞了一個建筑設施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立即的維修,旁人就很有可能遭受一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壞越來越多的窗戶玻璃。
長此以往,這一些破窗戶就給人產生一種混亂的感覺。最后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氣氛中,犯罪行為便會生長、繁榮。簡潔明了的說就是:自然環境中有不良風氣假如被縱容,便會引誘人們效仿,甚至于變本加厲。
在日本,有種叫"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其中心思想也和"破窗理論"相通。比如說,日本地區的公司企業將有油漬、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備警告意義的"紅牌",將藏污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上"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長此以往,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
2.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不對下級宣泄自身的不滿情緒。
踢貓效應原版故事:
一父親在企業遭受了老板的指責,回到家就把沙發上上躥下跳的小孩子痛罵了一通。小孩子內心一肚子氣,狠狠去踹身旁翻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恰好一輛大卡車開過來,駕駛員趕緊避讓,卻把馬路邊的小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不良循環。
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動他選擇下級或沒法反擊的弱者宣泄。遭受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便會形成一條清楚的憤怒傳遞鏈條,最后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較多的群體,是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里來。
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緊張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便會使自身煩惱、憤怒起來,假如不能立即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身的負面影響,便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旁人“踢”和去“踢”旁人.
3.沃爾森法則
沃爾森法則——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
一戰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將軍使用望遠鏡觀察情況時注意到周邊法軍控制的一片墳地上每一天在固定的時刻總有一只波斯貓出來曬太陽,他知道那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貓,絕非一般士兵養得起的,因此斷定那里一定駐有法軍的高級軍官,那片偽裝的墳地實際上是法軍的一個指揮中心。依托于這種判斷,他集中兵力對該地點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攻擊。過后證實,此次行動成功地擊毀了法軍的一個師級指揮所。這名德國將軍憑借敏感的信息捕捉能力而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戰斗任務。
在管理中,信息和情報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對此,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沃爾森提出過一句這樣的論斷:“一個成功的決策,源自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覺。”沃爾森的這句話高度強調了信息對于決策的重要性。
信息與情報的商業價值在于,可以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命運,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市場競爭的優勝者往往就是那些處于信息前沿的人,信息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源。
4.跳蚤效應
跳蚤效應——管理者不要自我設限。
“跳蚤效應”源于一個有意思的生物實驗,生物學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輕而易舉的就跳出來了。再把這只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中,結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這只跳蚤變的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蓋子,而跳蚤卻再也跳不出來了。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
25年后,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向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存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的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余下27%沒有目標的人,仍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動蕩不安、時常抱怨的生活。
5.藍斯登原則
藍斯登原則——進退有度,寵辱不驚。
藍斯登原則,是由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提出。“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到。”
該原則起源于經濟管理學,主要告訴大家,人要做到進退有度,才能寵辱不驚。雖然這個社會“變臉”是一種常態,但是大家能夠一直秉持生不忘本,
寫在最后——
每一種理論都有科學的依據和實踐的生命力,為管理者實現有效管理構建了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任何理論都也是不完美的,需要我們持續在實踐中推進創新。